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以下是编辑沉默帮大家整理的13篇我是小小音乐家教学反思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我在教学《海顿的故事》的时候,对于《惊愕交响曲》,我让学生先听再说感受,明白为什么它叫《惊愕交响曲》。然后再讲故事,明白当时的具体情况,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来表演当时音乐会的现场,老师是海顿,学生是公爵、公主、贵夫人等。通过表演,我们再现当时惊吓的场景让学生能从心底记住它——《惊愕》!
而在《告别交响曲》的学习中就更有趣了,我们就一起创设当时的音乐场景,一起演奏,慢慢的大家就拿好乐器(葫芦丝)、谱夹(即书),吹灭蜡烛的动作。按顺序离开教室,学生亲身参与表演,更能体会到海顿当时创作意图。也留给学生无比的兴奋和对乐曲的深深回味。因此,对于他的作品,考虑到教学对象此年龄阶段的认知能力,我不是以了解调式调性,曲式结构为教学的目的。而是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一个“美”字,就是音乐的审美性,从各个角度感受作品的“美”。再以故事为主线,设下悬念,时刻有惊奇留给他们,让学生表现作品感受作品来充分的激发他们的兴趣,面向全体,注重个体,也结合我校音乐科研课题——“新、活、美”的音乐课堂教学研究,有效的利用了体验与模仿、探究与合作的新教学方法。全面展现了一个全新的音乐欣赏课堂。
在本课这一系列的安排中,我是打破了传统欣赏课的。听音乐,教师讲解,或者说是再进步一点:学生先听音乐,说感受,想到什么说什么的方式!而我则是采取先设下悬念——再听——说感受——故事解答——唱主题——创设情景,师生分角色的共同表演——小结。这样既有逻辑又有悬念,让学生看似在老师安排的程序中走,其实是他们在自己的好奇心的驱使下,自己寻找到最后的答案上好欣赏课。实践证明,以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小学生欣赏,效果是很好的。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努力探索,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法来丰富自己课堂的教学。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是根据波兰著名作家显克微支的短篇小说《音乐迷扬科》的主要内容改写的,反映了波兰19世纪的农村生活。课文记叙了一个热爱音乐的波兰男孩子——扬科,为了摸摸管家的小提琴而遭受毒打含恨死去的悲惨故事,表达了作者对饱受苦难的劳动人民的同情。
全文以小扬科对音乐的“爱”和命运的“惨”为线索,先介绍了扬科和他穷苦的身世,又讲扬科热爱音乐和他具有卓越的音乐天赋,接着讲小扬科对小提琴的痴迷向往,最后讲他为了偷看地主仆人那把迷人的小提琴而遭受毒打丧生。
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一课时,教师提出“究竟是谁害死了小扬科”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争论。有的说是更夫害死的,有的说是管家害死的,还有的说是仆人害死的。这些意见,从现象上看,似乎都有一定道理,但认识还有待进一步向前推进。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深思:扬科和母亲为什么过着这种贫困的生活?八岁的小扬科为什么要去当牧童,受人欺凌?这样,学生很快就领悟到是地方、资产阶级统治的黑暗社会害死了扬科,仆人、更夫、管家无非是统治阶级的奴才、帮凶。从而,学生的思维流程由仆人、更夫、管家汇流到深层——黑暗的社会制度。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自读课文,独立思考,得出这一正确答案,感情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再以《小音乐家扬科》为例。这是一篇悲剧性的文章。作者运用艺术的'力量,“把美好的东西打破了给人看”。这又是一篇以音 我在教学中抓了以下三点。
1、从声响入手。在课堂上创设音乐情境。使学生进入角色。产生同扬科一样对音乐热爱的感情,同扬科感情产生共鸣。教学时先让学生听一两段录音,如斯特劳斯《春天的歌》造成音乐环境。然后以第三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为重点,通过老师范读或配乐朗诵、学生想像、模拟声响等手段,启发学生的音乐想像。一层层地把音乐美烘托上去,以与下一步扬科悲惨遭遇的描写形成强烈对比。
2、注意启发学生联想和情绪。课文第七到第十二自然段描写扬科在夜里想去摸摸心爱的小提琴被发现,受毒打的情形,我通过课文关键词联想和意境的创设使学生先是体会到静——可怕的寂静中扬科的恐惧。到动——扬科不小心触动了琴弦造成骂声、打声、哭声……让学生展开充分想像,使扬科命运的悲剧充分展现出来。
3、抓住文章重点句、段,适时激发学生对剥削制度的憎恨。如课文的最后扬科快死了,他躺在长凳上。这时我以缓慢的悲哀的语调朗读课文结尾部分:“屋子前面有一棵樱桃树,燕子正在树上唱歌,姑娘们从地里回来,一路唱着:‘啊,在碧绿的草地上……’这样的美好世界,扬科就要见不到了”。接着再次放音乐,让学生进入音乐世界中。
没有情感的人是浅薄的人,伟大出自炽热的爱。从这个意义上说,情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们应认识到:惊奇、愉快、妙趣、幽默等这些情感因素,是教学的好帮手,正确地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不但有利身心健康、而且对提高教学质量是大有益处的。
《小音乐家》是一堂通过歌曲和歌表演培养孩子们音乐兴趣的音乐课。我所执教的是本课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是学会用轻松自然的声音、活泼欢快的的情绪来演唱歌曲《小音乐家》。
根据歌曲的特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音乐游戏”——“模仿音乐家”——“音乐家演出”这一情境为主线,引导巩固音符、演唱歌曲、表演歌曲。
在一系列的学生参与活动中,达到了教学目标。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师生平等参与的课堂。而小学音乐教育应该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和鉴赏能力,使其获得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并奠定其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创设了非常轻松、愉悦、有趣的课堂氛围。根据情境内容和学生一起找朋友,用音符变魔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会歌曲后,让学生分成五人小组进行合作“音乐家表演”,最后以参加联欢会的形式鼓励小音乐家们上台表演。在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运用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特性,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发掘他们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和合作能力,丰富审美体验。本节课关注了全体学生的切身参与,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音乐。
《我是小音乐家》教学目标有三方面一是技能目标:使学生能用轻快、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进行简单地歌曲表演。二是认知目标:就是让学生认识小提琴、吉他、圆号三件乐器。三是情感目标:通过当一名小音家,激发学生表现音乐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设计本课教学环节时,我以《音乐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原则,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点,让学生通过感受、模仿、体验、实践等一系列的音乐活动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受及创编能力。教学环节分为初听歌曲、模唱曲调、学唱歌词、表现歌曲、创编歌曲五个环节。让学生逐步、由浅入深的由接受歌曲,到掌握歌曲,再到自由拓展歌曲,很好的理解歌曲情感,表现歌曲内容。
下面我再根据本课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结合课堂教学情况给大家谈谈我的教学反思。
我按教材要求,让孩子们用摸唱的方法学唱歌曲。通过默唱、轻唱、自由唱、有感情唱等循序渐进的步骤,我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提出、解决问题,要求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只是一个引导者、参与者和鼓励者,学生才是在这一堂课的主人。因此不管是歌曲动作的设计,自编歌词,都是学生自然生成的自我尝试和探究欲望,最终达到在实践中即巩固了本课的节奏内容,拓展了学习,又感悟到了音乐迷人之目的。
最后的音乐活动是我设计的本课高潮。我通过复习、转换音乐表演等形式来创编动作,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拓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经过自己创编、同桌间交流、自由表演、上台展示等步骤,孩子们各显神通,都能创编出自己喜欢的动作,不但自己跳的很投入,也能和小伙伴们配合默契。通过自评、同学评、老师评等评价手段,他们更喜欢、更有信心表现自己。
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一直努力创设一种非常宽松、活泼的氛围,以民主的态度,轻松的语言,指导学生进行音乐活动,放手给学生一个自由充分发挥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一种放松的、活跃的心里状态,因此整堂课中,充分体现出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使他们学得开心、学得主动。
我认为不够好的地方是:在课堂中,难点出现在一些节奏方面,这是我意料之中的。我精心设计了通过听、说、唱、想等多项活动来熟悉歌曲,解决难点。我想通过第一环节学唱曲调中进行解决第三乐句的难点,效果不是很好,我的解释分析也略显枯燥了些,使课堂气氛冷了下来;一字多音的乐句,处理最不好,范唱有一些欠缺,尽管我进行了多次范唱,但效果不太明显。
《我是小音乐家》是人音版三年级音乐第六册第四课的歌曲。这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歌词简练、富有童趣的美国儿童歌曲。歌曲生动的表达了孩子们一个美好的愿望和共同的心声“我是小音乐家”。在教授本课时我比较注重将音乐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这节课是在榄边小学上课由于有教师看课以及师生新接触的影响,学生在刚开课时很紧张,动作、声音都放不开,但通过游戏和教师的鼓励,让他们结合音乐进行动作表演,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放松学生紧张的情绪。
虽然这首歌曲短小精悍,但是也有一定难度,表现为速度较快,节奏有点难度,弱起和后十六分音符频频出现,因此学生唱时容易出现吐词不清楚的现象。
在教学中针对这些问题,我首先运用了图谱教学法进行了教学,从欣赏《匈牙利舞曲》入手,让学生了解旋律线,然后将旋律线运用到歌曲教学当中使学生直观的对音乐有了认识,从中对情绪的处理、速度、力度的变化能够更加清晰的感受,并能根据图谱进行创造与表演。让学生对歌曲音高及音准的进行掌握。学生演唱,教师指导学生在演唱时出现的错误。我通过听到辨的方式让学生区分不同的声音,寻找出适合歌曲的声音
在歌曲重难点上使用了过关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难点后,再采用了听唱法,提出问题让学生熟悉整曲后,教授歌曲……如让学生认识了歌词里所提到的。三个地方名:伦敦、柏林、巴黎,并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城市都是哪个国家的首都。再让学生了解他们分别演奏的乐器:吉他、提琴、法国号又叫圆号。通过观看图片上的乐器演奏方式让学生进行模仿每种乐器的演奏方法,不但使学生了解了乐器同事拓展了学生的人文知识。
本课存在的不足:
1、欣赏《匈牙利舞曲》,由于欣赏的次数比较少,学生有些过分依赖于看图谱,在表现乐曲的过程中,教师如果不给学生进行指引,学生缺乏将音乐与图谱相结合的能力,在速度上没有统一。
2、由于学生一直没有经过专业学习,所以难点掌握时拖延时间,没有时间让个别学生展示。
播放了《匈牙利舞曲》让学生欣赏,在播放音乐的过程中,我运用奥尔夫教学法中的用线条来表示图谱,而且不同情绪的音乐采用不同的线条。在听之前提问学生了乐曲各部分的情绪是怎样的。接着还让学生分段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第一部分让学生跟着老师听着音乐画旋律线,感受乐曲情绪,第二部分学生与教师用动作表示,并对两部分进行对比,找出这两部分不同的情绪如何对比,第三部分让学生聆听话旋律线,说说这部分与那一部分相同,最后在介绍舞曲的名称、作者和舞曲的结构。最后才引出本节课学唱的新歌《我是小音乐家》。这部分的教学老师能调动起学生欣赏舞曲的积极性和专注性,使学生能很认真投入的跟着做律动。
但作为副课内容,这里占用的时间太长,差不多用了半节课的时间去讲述分析《匈牙利舞曲》,导致主次部分。
在学唱《我是小音乐家》时,通过过关游戏,将本课的'难点解决,但是在忘记提醒学生弱起小节如何衔接,导致学生在演唱这个乐句时衔接不够自然。教授歌曲时没有用教唱的方式,而采用了听唱法,让学生在聆听中学会歌曲,在每次听赏歌曲的时候,我都会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的去听歌曲,不让学生盲目的去听,这样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难点解决上我用过关游戏来吸引学生,将难点解决,并及时进行表扬。
但在上课是由于前欣赏部分用时太多,导致后面主要内容时间不够,在随琴演唱的时候,钢琴伴奏的速度比较快,学生很难唱好歌曲,应该开始时把速度稍微放慢些,等学生对歌曲唱熟悉后再回到原来稍快的速度演唱。
“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新课标中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生的听赏兴趣,养成聆听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在平时的课堂中,我也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聆听兴趣。
《音乐家海顿》是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安排的内容是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交响乐之父”——奥地利音乐家约瑟夫·海顿的作品。在音乐家故事中,以本课的两首听赏曲目《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和《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为线索,讲述了两首首作品命名的由来,并根据这两首交响曲在力度上的突出特点,穿插了“力度术语和记号”的学习,使学生在交响曲的听赏中,获得关于力度表现力的第一印象,为学生今后学习和运用力度记号奠定良好的基础。
由于孩子们对于“听赏”的兴趣不甚高昂,特别是像本课的这种无歌词的交响乐作品,我采取了由故事中的曲名由来听赏音乐的。办法来激发学生听赏的兴趣。
在导入本课时,我先让孩子们自己听音乐看故事,了解音乐家小档案。学生一看是“听赏音乐”,都露出了颓丧的表情。于是,我从孩子们争议的作曲家国籍“奥地利”的“地”入手,纠正读音后再将孩子们的兴趣引导到音乐家上,进而开始音乐家的故事。并事先告诉孩子们故事中介绍了音乐家海顿两首作品命名的由来,读故事后告诉我是哪两首作品。让孩子们有针对性的读故事。
《第四十五交响曲》为什么叫《告别》?孩子们用语言简述后,我让孩子们带着介绍的一知半解听音乐,说说初听后的感受。很多孩子都发现了曲首的音乐旋律强,好像有很多乐器在演奏,快结束时音乐旋律很弱,好像都没有演奏者了。我在肯定孩子们的发现后,我要求孩子们再听音乐,在听到有演奏着的离开时“举手”示意我。有了针对性,孩子们听的自然也就认真了。
随着故事的发展,我将听赏曲目引导到《第九十四交响曲》上,从它的别名《惊愕》上来激发学生听赏的兴趣。为了保持学生们的兴趣,我没有要他们听全曲感受为什么叫“惊愕”,而是让他们先听乐曲短小的主旋律。旋律中的ff记号,让孩子们“惊愕”的不得了,对乐曲的听赏兴趣也有了。接着,我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书上书写的主旋律中,是什么记号让他们觉得“惊愕”,从而引入对力度记号的学习。通过“拍手”和“模唱”干活搜力度加号的变化后,再来听《第九十四交响曲》,学生对力度记号改变乐曲风格的表现方法也有了一个了解。
这堂听赏课,孩子们参与是非常积极的,在对力度的表现上也是非常的有兴趣。教师通过讲解、提示,启发了孩子们的思维,激发了他们的听赏兴趣。无聊的交响乐也能静下心来听赏了,音乐知识的学习也不再枯�
《我是小音乐家》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歌词简练、富有童趣的美国儿童歌曲,歌曲生动的表达了孩子们一个美好的愿望和共同的心声——“我是小音乐家”。
我在设计本课时以孩子们参加“音乐会”的乐趣为教学的链来贯穿整堂课。歌曲中有几处节奏、旋律的难点部分,我用闯关的形式引入,分别设置了“模仿秀”、“灵巧嘴”、“聪明耳”三关引导学生解决难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信心倍增。把教学的内容有序的整合在这条线上,让学生在和谐、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感受和表现音乐。同时,体会创编带来的乐趣,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在回顾课堂教学的点点滴滴中,分析这节课后,我得出了以下启示:
1、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唤起学生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前提。所以课的一开始我就抛出“你想做小音乐家吗”的问题,吸引学生参与闯关的层层考验,让学生步步都在体验成功的乐趣。到模仿乐器的演奏姿势,以及用“伸懒腰”的动作
处理难点等,他们都喜欢参与到表演中来,这样既激发学习的兴趣,又扩大了对歌曲的理解。
2、搭建舞台,展生风采
《音乐新课标》强调:“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歌表演这种形式就为学生个性的张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当学生学会了歌曲,我请学生用动作表现自己喜欢的乐器进行模仿演奏。有的学生选择表现演奏圆号,有的学生表现演奏小提琴,有的表现演奏吉他等等。在表演中,他们赋予创造性的自我表达,全身心地沉浸在自己的舞台中,从而发展孩子的个性、自主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注重创编,培养能力
在新教材中,几乎每课都增加了编创活动,本课中我设计了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乐器改编歌词来表演唱这首歌曲。以往到创编环节,往往 这样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达到了学生能独立创编歌词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总体来说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能用轻快、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进行简单地表演,认识了小提琴、吉他、圆号,解决了八分休止符这一难点。但完成教学目标还不够,例如:学唱歌曲时,第一次聆听应该在聆听歌曲以前让孩子们带有目的的听,所以在这里应该先提要求,说清楚是要听听这些音乐家是住在哪里,演奏的是什么乐器。在这个环节因为没有事先说清楚聆听要求,导致学生聆听时没有目的,教师不能在中途进行引导,让学生养成聆听的好习惯。再如:乐器声音的教唱部分,虽然已经按照传统的方法,先节奏再歌词最后旋律加歌词来教唱,但是感觉过于复杂。
《小音乐家杨科》是根据波兰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亨利克。显克微支的短篇小说改写的作品,反映的是波兰十九世纪的农村生活,当时的劳动人民过着悲惨的生活。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
一、从杨科的悲惨遭遇中受到深刻的教育,激发学生憎恨剥削制度,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对课文中一些描写生动,感情色彩强烈,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所体会,有所感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理清叙述顺序。
文章所揭露的社会现实,学生不容易体认。课文又很长,有些句子感情色彩比较浓,学生不易理解,这也是学习上的难点。我个 使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较深刻地体会杨科的悲惨遭遇,对杨科产生理解、同情,对不平等社会产生愤恨。
二、教学思路与文章思路吻合,顺学而导,长文短教。
在第二课时我采用板块教学法(分二个板块),每个板块抓住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主题问题,引导学生走进课文,体会杨科的音乐天赋及杨科命运的'悲惨。
如教学第一板块时,以研读“大伙为什么称杨科为小音乐家”的问题,帮助学生体会杨科对音乐的热爱和杰出的音乐才能。学生在主题问题的引领下,同文本真切对话,获得对生活对生命的悟。
在体会理解课文7~9自然段时,又以“哪些语句让你心头一颤,为什么?”的中心问题,引领学生深究课文的重点段,通过读中悟、读中想象将静态的文字转换成生动的画面,丰富人物的精神世界,丰富学生的感受经验。
三、重视读。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读,潜心会文本。读出感悟、读出感情、读出思考、读出韵味。整节课书声朗朗,语文课的味道浓。
这节课中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了解乐器的这部分。没等我演示完乐器演奏的姿势时,学生们都能很快的反映出我演示的是什么乐器,这说明学生对乐器的熟悉,也说明我的演示是像模像样的。等学生回答出来之后,我再让个别学生来体会,学生们都非常活跃,反映很灵敏,而且课堂秩序活而不乱,这说明学生们已经被我的音乐课吸引了,也说明了学生的训练有素。看到学生这么有兴致的参与音乐活动中来,我鼓励他们:音乐来源于生活。只要有心,每个人都能成为小音乐家!
对于新教师来说,这节课是成功的,但是也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通过大家的讨论,得出我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加强,我与学生的互动还做得不够。很感谢大家对我的课提出宝贵的意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克服这一点,争取早� 充分调动了三年级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十分迫切的想要开始上音乐课,这一点是十分值得学习的,因为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然后,李颖老师介绍了这首舞曲的名字后,就一边播放《匈牙利舞曲》一边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了匈牙利美丽的景色以及匈牙利人们的舞蹈场景,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老师在黑板上根据音乐旋律的特点画出图谱来帮助学生了解每段音乐的旋律特点,这是奥尔夫教学法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当旋律优美舒展时应该用什么线条来表示,当旋律热情奔放时有用什么线条,使每位同学都认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也充分体现了授课老师具有非常专业的音乐素质和较高的音乐素养。
另外,李颖老师在课堂上教唱歌曲《我是小音乐家》时,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先把歌曲中一段简单的衬词提出来让学生模唱,学会演唱后再在乐句前面加上一段连贯的音乐让同学们连起来学唱,两句加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也是这首歌曲的一个难点。在解决这个难点的过程中,她能耐心的`引导学生去反复的学唱,直到学生学会唱为止。在解决了难点后,老师才完整的播放整首歌曲让学生学唱,这首歌曲一共有三段歌词,而且每段歌词的内容都不相同,主要是认识三位音乐家分别在伦敦学弹吉他,在柏林学拉提琴,在巴黎学吹法国号,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在一节音乐课把歌词记牢固是比较难的。但李颖老师在教唱歌词时能抓住这一特点来帮助学生认识这三个地方分别是英国、德国、法国的首都,还把三种乐器的演奏手法用课件展示出来,让学生对歌词的印象更深刻。这十分有助于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把知识带入到快乐的音乐课堂中,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也要多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让他们上课不但有好的音乐,也能在快乐的音乐课堂中学到课外知识。
在这堂课上,我认为有几点不足的就是:第一,教师的钢琴伴奏比较马虎,只用了即兴伴奏,没有用正式的伴奏谱来伴奏,而且左手的伴奏声音太大,出来的效果不和谐。在今后我的课堂上,我也要尽量的避免此类情况出现;第二,在教唱歌曲时有的乐句反复机械教唱的太多次,让人感到有点烦。其实难点句的教唱还可以在教唱整首歌曲的过程中逐渐渗透,让学生慢慢地接受,不用太急于一时就要学会这句。第三,本课重点是教唱《我是小音乐家》,应该把更多时间留给教唱歌曲,本节课教唱歌曲时间相对较短,不足够。前面的舞曲欣赏占用的时间稍长了一些,可以减少讲解、欣赏舞曲的时间。
总的来说,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希望在今后的时间里我能让学生继续爱上音乐课,改进老的教育方法,迎合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让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作用,在快乐中学,在学中得到快乐!
《小音乐家》设置了两首必唱歌曲和三首聆听歌曲,以及编创活动。孩子们通过学习,领会了本课的主题,并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很好地表达出来。
对于歌曲的学唱,孩子们都掌握的比较好。都能够用自然、轻松的声音,欢快、活泼的情绪及稚嫩、可爱的'动作,表现歌曲的内容及歌曲所表达的内涵。
在聆听乐曲选择拍击方式时,部分孩子没有选择准确。在这种情况下,我就采用多次聆听分别拍击的方法,引导他们辨别乐曲的拍子,用正确的拍击方法为其伴奏。
在编创活动中,我采取“辨别身边声音的长短”这一环节,鼓励他们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和学习中的“音的长短”,进一步加深孩子们对这一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为以后的学习奠定牢固的基础。
一、“游戏”带领学生趣味学习音乐。
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尔基曾经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在教低年级儿童学习音乐时,把音乐学习的过程变成一个个好玩的游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注意力,增强学习趣味,活跃课堂气氛,本堂课我设计了“读名字”、“转圆圈”、“呱呱琴”等音乐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边玩边学。
二、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音乐新课标所体现的一个核心的理念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主动的参与,自由的'探索,从而更好地体验、理解音乐,如今教师就是一个设计者的角色,尽量地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通过各个活动的参与,学生会觉得许多知识和答案是他们自己探寻、体验得来的,而不是老师直接告诉得到的,这样他们更有种满足感。
三、点燃了创造的火花
新课标指出: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所以我们教师要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质,其实在我设计的音乐活动中,很多地方都提供了学生的创造空间:比如,探索音的长短,尽量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地敲击方法,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探索碰铃发出短音,让双响筒发出长音。又如,创编歌词:当学生能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后,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小小音乐家,改编原来的歌词,自信、大胆地向大家介绍自己心爱的乐器。“创造中体验”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也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创作成功带来的喜悦。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
07-30《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一篇文章...
07-30